日常接诊中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疼痛。 疼痛是人体对伤害机体的各种刺激的一种反应。这种反应的强弱决定于人体内痛阈的高低。痛阈,是指引起人体痛觉的刺激强度。常用的痛阈有二:其一,痛知觉阈,是开始知觉到痛的最小刺激强度。其二,痛耐受阈炒股配资找配资i,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强度。痛阈的大小有个体差异,不同的部位也有差异。 痛阈的高低是可变化的,与人体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。心理学研究认为,一个人的疼痛体验以及表现疼痛的行为,都受其注意、暗示等的心理因素以及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的影响。常常有某些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而诉说有各种疼痛的病人,长期服用大量止痛药并不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。如若其疼痛可获得人们的关注和关怀,或人们对其疼痛过分关注或议论,都将加剧其疼痛的表现,甚至发展成异常的病态行为。因此,在身体器官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,疼痛可能是一种由生活和工作过度紧张,或精神创伤等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躯体症状,它也是解决心理矛盾和缓解恐惧、焦虑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。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患有疑病性神经症、抑郁症的病人身上。一个对病痛顾虑重重,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,往往会加重疼痛;而一个面对疾病充满治愈信心的人,往往可减轻疼痛,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。此外,亲人的安慰、鼓励、抚摸等行为,可使患者得到慰藉,降低对疼痛的感受,从而减轻疼痛。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