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炒股平台皆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,墓志仅55字,却揭开李世民对待兄弟的真实心态

发布日期:2025-02-24 22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01

配资炒股平台皆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,墓志仅55字,却揭开李世民对待兄弟的真实心态

公元626年,李世民在玄武门那边搞了一场大变动配资炒股平台皆,他亲自射箭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。过了俩月,他自己就当上了皇帝,然后开始了长达23年的“贞观之治”。

尽管李世民夺取了大唐的皇权,开创了一个繁荣的时代,但他心里一直放不下兄弟间的自相残杀,毕竟杀兄篡位这种名声太难听了。

更别提李建成去世后,李世民只是随便把他安葬了,就连追封都透着瞧不起的意思,要是这些事儿被记下来,随便哪一件都可能被后人骂得体无完肤。

所以特别在乎后人评价的李世民,做出了不少自相矛盾的决定,这在他给李建成的墓碑上写的东西里就能看出来。就靠那短短55个字的墓志铭,后人才明白李世民对兄弟的真实想法。

那么,李世民和他的兄弟们之间究竟发生了啥?这块墓志铭里又藏着啥心思呢?

【玄武门之变:弑兄夺位】

展开剩余92%

现在皇兄和皇弟想要害我,我眼看就要冤枉地死了,再也见不到父皇了啊!

公元626年7月1日,李世民跑到宫里,抱着老爹李渊的大腿哭得稀里哗啦,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老想害他、排挤他。李渊一听,大吃一惊,立马决定第二天就好好查一查这事儿。

但李渊没察觉到,他这个二儿子已经不对他抱有希望了。一直以来,他都更疼爱大儿子李建成,还帮着太子那边打压李世民,这让满怀野心的李世民十分难以接受。

唐朝刚建立那会儿,秦王李世民忙着打退突厥,没空在朝廷里壮大自己的力量。他虽然暗地里招揽人才,但跟已经被立为太子的李建成比起来,还是处于下风。

其实,李建成并非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是个“无能之辈”。他能被挑中作为皇家的接班人培养,不光因为他是老大,还因为他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武艺都很出色,再加上他性格厚道、看重感情,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。

李世民觉得皇兄老压着他,心里头越来越憋屈,心想再不反抗,以后就没自己啥地位了。所以,他开始到老百姓那儿树立威信,在朝廷里拉帮手,慢慢地就有了“秦王集团”。

李建成当然不能坐视弟弟势力日渐壮大,所以他们两派之间就开始了暗地里的政治较量。随着争斗越来越激烈,他们以前那份兄弟情也几乎没了,双方都起了杀念。

李渊身为父亲,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不管,特别是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亲兄弟,都是同一个母亲生的,还都那么出色,怎么能让他们兄弟之间自相残杀呢?

因此他一直在中间调和,但人的心里终归是有个偏向的,他其实更希望李建成能当上皇帝,所以很多时候都让李世民让步了。

这些事情一次次积攒起来,让李世民对他爹和哥哥完全没了指望,他下定决心要主动出手,给自己拼出一条成功的大道。

公元626年7月2日,李世民和长孙无忌、尉迟恭等人一起在玄武门安排了陷阱,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根本不知道宫里的卫队已经背叛了他们,就这么毫无防备地走进了陷阱里。

等他们俩觉察到不对劲时,已经没法挽回了。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,李元吉慌忙想逃进武德殿找父皇帮忙,可时间已经不允许,最后也被尉迟恭给杀了。

当两人去世的消息传到东宫和齐王府时,大家都知道事情已成定局,李世民肯定是下一任太子了。但李世民并不满足于此,仅仅过了两个月,李渊就把皇位传给了他。

公元626年9月4日,李世民当上了皇帝,大家称他为唐太宗。他上任后的第二年,把年号改成了贞观,这之后就有了人们常说的“贞观之治”。

但玄武门之变带来的影响一直没消失,就拿李世民来说吧,他后半辈子都在努力摆脱“杀掉哥哥抢皇位”的坏名声。

【重视后世评价,恩威并重】

不少人感到纳闷,胜者为王败者为寇,李世民都已经取得胜利了,为何还那么在乎后人怎么评价他呢?

可能李世民觉得自己真的成功了,让大唐变得非常强盛。既然他活着时已经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,那肯定会希望自己的名字永远被传颂,而不是留下抹不掉的坏名声。

而且事情已成定局,没法再变了,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,他会不会后悔自己手上沾了亲兄弟的血呢?在那个时候,封建社会里,李世民杀掉哥哥抢皇位,真的是触犯了大家心里对善恶的最低标准。

他心里其实也明白这个理儿,要不是自己心里觉得过意不去,咋会这么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呢?

李世民为了当个好皇帝,真的做了不少其他皇帝没做到的事儿。他当上皇上后,就宣布大赦天下,说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有错,其他人都不再追究了。

而且,对于那些曾经是太子和齐王手下的人,他也一样愿意提拔。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那个魏徵,也就是魏征,他以前就是李建成的下属,还多次劝太子要把秦王给解决掉。

但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责怪他,反而非常看重他的学问和勇气,让他做了谏议大夫。后来,大家都知道,魏征帮着唐太宗治国,成了一代有名的宰相,还上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榜单。

另外,在玄武门之变那会儿,薛万彻带着东宫的兵马去攻打秦王府,他一直到瞧见李建成的脑袋才逃跑,可最后他也没被治罪。

李世民特别看重这个既忠心又勇敢的人,特意从山里把他请回来,再次封他为将军。后来,薛万彻在平定突厥、攻打高句丽的战斗中,多次立下大功。

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,可以说,李世民只看能力用人的做法真的很难得,但他重用太子以前的手下,其实也是为了稳定人心,给自己树立个好形象。

为了赢得这个好名声,李世民可不会轻易让步,特别是对待历史记载,他特别上心,甚至下令让人重新编写玄武门之变的部分。

那他为啥对玄武门之变这么上心呢?一方面,他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议论纷纷,但更关键的是,后人对玄武门之变怎么看,会直接关系到人们把他评定为“忠臣”还是“奸臣”。

唐朝时对皇帝的言行记录非常严格,就连日常的小事,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,也都会被详细记载下来,好让后人查阅。

李世民当然很想知道起居注里都记了啥,听说在贞观13年,他特地找了褚遂良,悄悄地问起这事儿来。

起居注里都记了啥?皇上能不能瞅瞅?我挺想看看的,好提醒自己言行举止得注意点儿。

不过,褚遂良性格倔强,他干脆地回绝了这个请求,并说只要皇上不胡来,这些记载根本没必要看。

这话一说出口,李世民就哑口无言了,但他心里头更加忐忑,听这话的意思,自己做的那些“不妥当”的事儿肯定都被记下来了,不知道被写成啥样了呢?

然后他又旁敲侧击地说:“要是我干了啥不对的事儿,你真得给记下来吗?”褚遂良还是同样的答复,说自己肯定会尽好职责,把事情记下来。

旁边的大臣们心里都有点慌,怕李世民生气,赶紧上前劝他,说皇上您在上面坐着,全天下的人都盯着您看呢,就算褚遂良不记下来,别人也都看在眼里了。

李世民听后便不再追究下去,但他心里打的算盘没变,想着既然这个人不靠谱,那就换个人再问一遍。

没过多久,他去找了脾气挺好的房玄龄,跟他说:“我觉得皇上应该能看现在的国家历史,看了才能赶紧改正不对的地方嘛,你帮我抄一份给我吧。”

房玄龄起初也是一再推辞,不过最后还是没能拧过皇帝,只好让李世民看了《高宗实录》和《太宗实录》。

结果和大家想的一样,帝王要是读了史书,反而会妨碍史书的记载。

李世民接到记录后,立马就翻到了玄武门之变的部分。他发现这部分写得不太清楚,于是很果断地说:“我那时候做的,是为了国家好,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,有啥不能说的?应该把历史的真实情况写出来!”

这话听起来好像挺对,但其实我们都知道,说的大胆揭露真相,并不是真的要把残忍的事情都写下来,而是要往正能量的方向去带,所以大家只能再去改改记录的内容了。

这件事后来成了大家批评李世民的一个重要理由,也让更多人明白,李世民是多么在乎别人怎么看待玄武门之变和李建成的事情。

这也很正常嘛,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对手是个众人眼里的“大好人”,再说以前的那些恩怨,随着生死相隔也都慢慢放下了,李世民对兄弟们的感情也不仅仅只剩下恨了。

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感,在李建成墓志被公开后,也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......

【墓志曝光,恩怨分明】

2005年的时候,在陕西西安找到了李建成的墓。不过因为时间太久,加上以前盗墓贼很猖狂,这墓被破坏得差不多了。

在那里面,唯一被找回来的值钱的宝贝,是一块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墓志铭。它上面虽然只有短短的55个字,但这可是李世民亲自说的。

大唐的息隐王墓志铭上说,这位王爷名叫建成,他在武德九年的六月四日在京城去世。到了贞观二年的正月,也就是戊子年的那个月,从己酉日开始算起的第十三天辛酉日,他被安葬在了雍州长安县的高阳原上。

这55个字虽然短,但初看似乎没啥大问题,可仔细琢磨后才发现里面全是讲究,首先就得说说字数多少和篇幅长短的事儿。

你得知道,李建成曾是太子,他跟着李渊打过不少仗,在朝廷里也威风了好多年,关于他的事儿和记录那可多了去了。按那时候的规矩,墓志上除了要写清楚他的名字和去世时间,最重要的就是得写上他这一辈子干了啥好事儿,还有别人怎么评价他。

我们常常发现,学者们会根据墓志铭上记载的一生事迹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和过往,但奇怪的是,李建成的墓志铭里却没有这些,这显然表明,李世民不想让后人太过探究李建成的历史。

但是呢,他也没借着这个机会在墓志上写些批评的话,好让后人误会李建成。墓志里空着的这部分,正好说明了他对这个哥哥有着复杂的感情。

李建成的封号、谥号挺特别的。李世民当上皇帝后,就封他为息王,这其实就是不承认他之前的皇太子身份,把他降为了亲王。这与其说是给的荣誉,倒不如说是对他的一种嘲笑。

不过到了贞观十六年,李世民又给李建成恢复了皇太子的称号,这说明他对这位亲哥哥的感情有了转变,不再只是恨,而是多了一些尊敬。

墓志铭上的封号也体现了这种情感。李建成的封号是“隐”,这个封号不算好,算是中等偏下,不是夸奖他的话,有点说他身子弱、寿命短,性格还难改的意思。不过,要是跟齐王那个更差的封号“剌”比起来,“隐”也就不算太坏了。

另外,从墓志铭上的线索来看,不少学者都觉得,李建成的最初谥号被定为“灵”,这可是个公认的坏谥号。

比如说汉灵帝刘宏,由于他行事荒唐,只知玩乐,把国家搞得一团糟,所以才得了这么个谥号。因此,要是李世民真有心要给李建成抹黑,他大可以随便挑个恶谥,但他最终还是没这么做。

并且,从“王讳建成”这个说法就能瞧出来,李世民心里头是认可他这位哥哥的,并没有不承认他的地位。

这种“卡在中间”的处理方式,又一次看出来,李世民对李建成的感情,与其说是深到骨子里的恨,不如说是真没辙了。

他起初可能并不想跟李建成拼个你死我活,但在那种双方势不两立的局面下,他也只能这么做了。

历史上说,当李建成重新下葬的那天,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世民不顾自己君王的形象,在宜秋门大声痛哭,还下令原来东宫的助手和官员都去参加葬礼。

就算有人怀疑这是为了拉拢人心做的戏,但仔细想想,在这深深的悲伤里,多少还是有点真感情的吧。

【结语】

说到李世民,后人总会聊起玄武门之变,这正好和他当年想的一样。他知道这事儿不好解释,所以一辈子都勤勤恳恳,这才有了唐朝的繁荣。

他知道,只要自己立下更多功劳,后人提起他时,就会用这些功绩来“抹掉”他以前的过错。他也真的做到了,在大家心里,他算得上一代英明的君主。

时间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,其实我们都知道,不管当年站在哪一边,大家都有难念的经。说到底,就是因为一个地方不能有两个老大,挺让人难过的。

要是这对兄弟能生在不一样的年代配资炒股平台皆,说不定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很棒的皇帝,这大概就是李世民心里所想的吧......

发布于:陕西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