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配资盈利平台 1997年邓小平去世,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,一句回应令人泪目

发布日期:2024-09-20 23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股票配资盈利平台 1997年邓小平去世,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,一句回应令人泪目

1997年2月7日,是大年初一,一代伟人邓小平家里略显冷清。邓小平此时正在医院里接受治疗,孩子们也大多在医院陪护。

家里只有98岁高龄的夏伯根老人,虽然患上了老年痴呆已经很多年,但她依旧念念不忘邓小平的身体情况。

见到孩子们进到卧室,她都会反复问一句话:“宝忠回来了吗?”。

张宝忠是邓小平的警卫员,时刻伴随在邓小平身边,老人知道宝忠回来了就意味着邓小平脱离生命危险。

然而,12天之后,随着呼吸功能衰竭,伟人的心脏还是停止了挑动,永远离开了我们。

听到这一消息后,夏伯根伤心欲绝,愣了许久后说了一句,让闻者无不热泪盈眶。

其实,夏伯根只是邓小平的继母,只比邓小平大五岁。

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邓小平甚至从来没见过这个大自己五岁的继母。

那么,继母究竟说了什么呢?邓小平和自己的继母感情深厚吗?

这一切要从1949年邓小平主政西南地区开始说起。

舅舅带着继母来认亲

1949年,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之际,西南地区仍盘踞着很多国民党部队和大量土匪势力。党中央把邓小平、刘伯承、贺龙派到了西南地区,让他们承担解放西南、稳定西南的任务。

同年11月30日,重庆获得解放,意味着西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。

不久之后,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,正式进驻重庆。

此刻,邓小平总算回到了离别几十年的家乡。

虽然格外挂念家乡亲人,但重庆刚刚获得解放不久,不仅要恢复生产发展,同时还担负着重要的剿匪任务,可以说工作千头万绪,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到家乡广安看一看。

那天邓小平正在组织开会,通讯员却突然闯进来报告他的家人来了。

邓小平并没有急于结束会议,只是交代工作人员先安排家人在招待所住下。

来人是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和他的继母夏伯根。

舅舅淡以兴只比邓小平大四岁。邓小平年幼时经常和母亲一起回娘家,他最开心的就是和大自己4岁的舅舅一块玩耍。

年幼的他们没有任何辈分之分,只是投机的小伙伴,经常在一起捉迷藏掏鸟窝。

当邓小平被别的小伙伴欺负时,舅舅就会以身相护,所以从小他们就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感情。

然而1919年邓小平就开始了在外求学之路,从那之后他们有30多年都未曾见过一面。

舅舅得知邓小平当了大官回到家乡后,知道他公务繁忙回不了家,于是便带着他的继母赶去重庆和邓小平见面。

那天,邓小平一直开会开到很晚,忙完之后,和夫人卓琳一起带着孩子,赶紧去招待所去见自己的舅舅。

推开门,邓小平明显感觉到舅舅喝了酒,而且正在生气。果不其然舅舅毫不客气的批评邓小平,“好哇,贤娃子,你当真当了大官,六亲不认了!皇帝老子还有三个草鞋亲嘛!”

邓小平来不及解释,只能坐在床边一句不吭听着舅舅的责问。舅舅还告诉邓小平,他的母亲不到40就去世了,临死前还挂念着自己在求学的“贤娃子”。

听舅舅说到这儿,邓小平热泪盈眶,无以反驳,他亏欠父亲和母亲的太多了,从来没有在他们的床前尽过一丝孝心。

那一刻,母亲的慈爱形象出现在邓小平脑海里,他更加自责惭愧。他对舅舅说,妈妈勤劳又善良,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着养蚕、喂猪、做饭,她是劳累过度去世的,永远不敢忘记母亲的付出。

邓小平眼含热泪回忆说,当初去学习,妈妈送了他好大一包牛肉干,一直吃到了法国留学还没吃完。

在和舅舅拉家常的同时,邓小平始终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一个农村妇女。

这时舅舅才向他介绍,这个妇女就是他的继母夏伯根,舅舅还告诉邓小平,他的亲生母亲去世后,是继母撑起了邓家的生活,而且还披麻戴孝的安葬了他的父亲。

邓小平赶忙过去拉着继母的手,眼含热泪的对继母说,“留下来,我们一起生活,夏妈妈!今后我们给你养老!”

邓小平的话,让夏伯根颇感意外,她本来只是想来见邓小平一面,告诉她家里的一些情况,没想到邓小平竟然认了她这个继母,而且还让她留下了一起生活。

其实,夏伯根不仅照顾父亲的后半生,撑起了邓家的生活,而且还是一个巾帼英雄。

继母夏伯根

1904年,邓小平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,但从小父亲就格外重视他的教育。年仅5岁,就把他送到了当地一间私塾。

邓小平格外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,从小各科成绩就名列前茅。凭着自己努力陆续上了小学、中学。

1919年,国内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涌现,作为青年学生的邓小平深受影响,积极追求进步思想,经常参加各种学生运动。

在接受进步思想的同时,他树立了通过自己努力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远大理想,决心出国留学,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。最终,凭着自己的努力,1919年秋天邓小平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名额。

年纪幼小的邓小平即将漂洋过海去万里之外的法国留学,他的父母万分不舍。但邓小平意志坚决,父母还是全力以赴的支持他。

家里没有钱,他们就东拼西凑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,终于给邓小平凑够了留学的路费。

邓小平离家后,他的母亲每日以泪洗面,无时无刻不再担心邓小平在国外的生活。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收到孩子的来信。

然而,在接受法国留学后,1926年邓小平又去了苏联求学。就是在这一年,他的母亲因为长期劳作患上了肺病去世。

此时远在苏联的邓小平无法回到家中为母亲送终,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。

家里只剩下他的父亲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。两年后,在别人介绍下父亲娶了同样寡居的夏伯根。

夏伯根是一个渔民的女儿,几年里,家里接连遭遇不幸,母亲和哥哥相继意外去世,她和父亲在船上靠打渔谋生。

在夏伯根十几岁时,父亲就把他嫁给了一个男人。

然而,短短2年后,她的丈夫却突发急病去世,只剩下夏伯根和一个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。

在当时的社会中,夏伯根没有任何收入来源,和女儿的生活无以为继。有一段时间里,他甚至要靠邻居的接济才能勉强为生。

周围的人看她非常可怜,于是就把她介绍给了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。

两个人都是丧偶之人,同病相怜,就这样走到了一起,重新组建家庭。而对生活的已经无望的邓绍昌也再次看到了希望。

更为重要的是夏伯根是一个非常温柔善良的女人,来到邓家之后,任劳任怨,把家里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。短短几年时间里,他们先后剩下3个女儿,是原本破败标凋零的邓家再次热闹起来。

而此时的邓小平正在跟随党组织闹革命,工作异常繁忙,自始至终都没有机会回到家里看看父亲,与继母更是从未谋面。

然而,就在家里生活蒸蒸日上之时,却再次遭遇变故,1936年,邓小平的父亲在外出时却突然遇到土匪抢劫,土匪不仅把他身上的财物抢劫一空,而且还杀人害命。

如此一来,家里只剩下了夏伯根和3个年幼的女儿。

一时间,夏伯根承受了巨大压力,生活再次陷入困境。不仅如此,外面流言蜚语越来越多。不少人说她命硬克夫,都离她远远的。从那之后,她再也没有动过再婚的念头,带着三个女儿相依为命。

好在邓氏家族的亲戚朋友时常接济关照她,把她当自家人一样,才让她渡过难关。

帮助游击队,被捕入狱

就在丈夫去世的第二年,日本侵略者大肆入侵,抗日战争打响,全国各地陷入战火硝烟、兵荒马乱的境地。

邓小平正在领导八路军抵抗日军侵略,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是在很久之后才得知的。但抗战形势紧张,他根本无暇回家看望。

虽然夏伯根从未见过邓小平,但夏伯根从别人口中得知邓家的长子邓小平在外闯荡闹革命,因此夏伯根发自内心里对共产党有天然的亲切感。

日常生活中,她经常教导三个女儿要好好学习,树立远大志向,像他们的大哥邓小平一样投身革命。

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夏伯根一个人拉扯三个女儿,并逐渐把他们抚养成人。

1947年,大女儿考入了广安县立女子中学。受母亲的教育,大女儿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学生运动,向党组织靠拢,一度成为学生中的骨干。

不仅如此,大女儿还强烈要求去前线找游击队参加战斗。

虽然万分不舍,但夏伯根还是坚决支持女儿,并且在女儿临行前几天,熬夜赶出了很多布鞋,让女儿带到游击队送给战士们穿。

女儿上前线之后,夏伯根就在家里和周围的妇女们一起为战士们做鞋袜,定期送到前线。

然而,夏伯根积极支持游击队的行为给他招来了牢狱之灾。

有一天,正在家做鞋袜的夏伯根突然听到门外小女儿慌慌张张跑进了,小女儿告诉她,村外的小树林里有一个受伤的人,马上快要死了。

夏伯根赶紧停下手中的伙儿,跟着小女儿来到家门口的小树林,果然看到了一个身上鲜血淋淋的战士躺在地上,周围有几名游击队员在给他包扎止血。

原来,当地游击队组织了一次攻击行动,没想到被国民党部队包围了。倒在小树林的这名战士名叫龙田焕,他和战友们侥幸突围了出来,跑到了夏伯根家附近的小树林。

夏伯根想都没想就催促游击队员赶紧多大自己家里。然而,游击队战士们怕给夏伯根惹麻烦,拒绝了她的好意。

可夏伯根坚定的告诉游击队员,自己的儿子就是八路军,女儿也参加了游击队,让他们不要有顾虑。

在夏伯根的坚持下,游击队员来到邓家院子躲避国民党追击。把大门锁上后,夏伯根赶紧烧水,给受伤的战士清理身体,随后去村里郎中那里要来草药给受伤战士治疗伤口。

其他几名队员见到龙田焕有了很好照顾,于是离开夏伯根家继续去寻找组织,留下龙田焕在这里治伤。

然而,因为是严重的枪伤,龙天焕的伤口越来越严重,他开始有些自暴自弃,同时也担心自己给夏伯根带来麻烦,一度想放弃治疗。

夏伯根像个母亲一样不断安慰龙田焕,告诉他一定要坚强起来,等到全国解放的那一天。为了防止龙田焕想不开,夏伯根还寸步不离的照顾他,安慰他。

为了给龙田焕治伤,夏伯根冒险出去为他请医生。可是医生来到他家之后,却发现龙田焕是枪伤,不敢给他治疗,甚至扬言要上报给当地保长。

在当时,国民党有严格命令,严禁老百姓收留游击队,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。

看到医生不愿意个龙田焕治病,夏伯根跪下苦苦哀求医生。医生最后也心软了,答应给龙田焕取出子弹。

经过治疗,伤口终于缝合好了。之后的几天,龙天焕的枪伤逐渐愈合。

然而,突然有一天,邻居慌慌张张跑来给夏伯根报警,说村子里的保长正带人来她家里。夏伯根知道有人告密了,于是她赶紧把受伤的龙田焕背到阁楼上藏了起来,并且小心翼翼的用稻草盖了起来。

刚从阁楼上下来,王保长就带着一帮人冲进了她家里。夏伯根毫不慌张的和保长周旋,保长在她家里搜索半天没有找到受伤的游击队员,气哄哄的离开了。

然而,几天之后,保长迫于上级压力,还是把夏伯根抓了起来,关进了监狱里。

期间反复审问夏伯根,她都没有吐露一个字。

最后家里的孩子们用2担谷子交了赎金,才让夏伯根获得保释。

三次称呼的改变

邓小平了解到夏伯根含辛茹苦支撑邓家的事后热泪盈眶,尤其是听说继母积极帮助革命还被捕入狱,对夏伯根更加尊敬。

在邓小平和夫人的挽留下,夏伯根留了下来,成了邓小平家庭里的一员。

从那一刻起,邓小平和卓琳开始称呼夏伯根为“夏妈妈”。

在此之后,对“夏妈妈”的称呼先后有三次改变,每次改变,邓小平和“夏妈妈”的感情都越发深厚。

起初,邓小平叫夏妈妈时,孩子们自然称呼夏奶奶。虽然孩子们很懂事,但邓小平经常教导她们,夏妈妈一辈子吃了很多苦,还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,千万不要惹奶奶生气。

邓小平在西南地区工作2年多时间里,彻底清除了国民党残余势力,并且完成了剿匪任务,中央对邓小平另有重用,把他调回了北京。

夏伯根生在四川、长在四川,当听说邓小平要调回北京之后,她内心里非常惆怅,既担心邓小平不方便带她回北京,同时内心又非常舍不得孩子们。

而孩子们对这个和蔼可亲的夏奶奶,同样感情深厚。

邓小平看出了夏妈妈的顾虑,专门找到夏伯根,告诉她完全可以和他们一起回北京居住。

夏伯根喜出望外,感动的热泪盈眶。几天后,邓小平带着夏伯根一起调回了北京工作和生活。

初来北京,卓琳就带着夏伯根到故宫、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游览,让她逐渐熟悉北京。遇到熟人,卓琳就大方的向别人介绍“这是小平的妈妈,我婆婆。”

邓小平和夫人的工作非常忙碌,时常顾不上照顾孩子们,于是照顾家庭的重任就全部交到了夏伯根身上。

夏伯根以前就是一个生活好手,从一日起居到日常三餐,他都给予孩子们非常好的照顾,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夏奶奶。

然而,到了60年代末,邓小平被组织安排到江西农村参加劳动,一家人再次面临分别。

邓小平本来想找个房子让夏伯根在里面养老,可是夏伯根却担心邓小平在江西可能受苦,坚持要跟着邓小平去江西照顾他。

这让邓小平感动不已,最终邓小平克服种种困难,带着夏伯根和全家来到江西。

此时,邓小平也跟这孩子开始叫夏伯根为“夏奶奶”,这是对夏伯根称呼的第二次改变,他们已经完全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

但是,在江西,邓小平没有了先前的待遇,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。不仅需要支出5个孩子的学费,而且每个月还要支援老家舅舅10元钱。

最初,夏伯根觉得自己光吃饭没有收入,感觉自己是个累赘,但卓琳安慰她,不要想太多,孩子们都指望着她照顾,这个家已经离不开夏伯根了。

在卓琳的劝说下,夏伯根终于打消了顾虑,全身心投入到照顾全家的任务中。在此期间,夏伯根展现出优秀的生活能力,她不仅勤劳能干,而且精打细算,把邓小平全家的生活都照顾的非常好。

夏伯根利用以前在农村掌握的技能,总能心灵手巧的制作出自己酿的酒以及咸菜、豆瓣酱等。除此之外,她还自己养鸡养鸭,确保了全家的营养。

不仅如此,夏伯根还经常能制作出四川的家乡菜,让邓小平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能一饱口福。

而邓小平在劳动之余则承担起了家里的体力劳动,有时间就帮着家里劈柴、生火和擦地。

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,共渡难关,让他们一家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,也越来越亲密。也正是整个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,让邓小平成功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,迎来了组织对他的重新认可。

1973年,邓小平恢复中央职位,他们终于结束了江西艰苦的生活,再次回到北京。此时,邓小平也已经升级为“爷爷”,而夏伯根则成了祖奶奶。

此时,邓小平第三次改变了对夏伯根的称呼,开始称他为“老祖”,孩子们也跟着叫老祖。

无论任何时期,无论身处多么困难环境,邓小平的家庭都始终保持着高度和睦,其乐融融,这和邓小平长期以来坚持的家庭观念是分不开的。

敬老爱幼的家风

邓小平曾经说过,“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。要处理好的,一是夫妻关系,二是婆媳关系,三是妯娌关系,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。”

他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,从最初的和夫人卓琳结识,他始终尊敬她、爱护她、体贴她。后来,夏伯根来认亲,邓小平更是待继母如生母,孝顺、尊敬夏伯根半辈子。

和谐幸福的家庭成为邓小平在各个时期披荆斩棘、实现伟业的坚强后盾和温馨港湾。而邓小平的这种良好的家风也深刻影响和带动着孩子们,他的孩子也特别尊敬长辈。

邓小平长女邓林曾经回忆道,父亲和夏奶奶相差仅5岁,但始终把夏奶奶当亲生母亲一样尊敬,母亲也经常和夏奶奶商量家里的大事,征求她的意见。而且父亲和母亲更是从来没有红过脸,起过任何争执。

1992年,邓小平说过一段话震耳发聩,

“没有家庭不行,‘家庭是个好东西’。我们还要维持家庭。孔夫子讲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,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。”

对老人尊敬孝顺,对孩子更是爱护有加。无论在革命年代,还是和平时期,不管工作压力多么大,邓小平只要一看到孩子就会露出笑容,慈祥的和孩子亲密接触。

不仅对家庭成员始终保持温暖、关爱。就连经常出入家里的工作人员,邓小平也时常关心他们,把他们当做家人一样。

比如,邓小平家里经常有几个护士来照顾他的健康,在那几个护士结婚、生孩子等关键时候,邓小平都要送一些小礼物给他们,谁生孩子了,还要亲切的抱在怀里亲昵一番。

1997年,春节过后,邓小平的身体每况愈下,最终住进了医院,在坚持12天之后,于2月19日逝世。

接下来几天,夏伯根始终精神恍惚,连饭也吃不下,身体状况更是每日愈下。

当夏伯根得知这一消息后异常悲痛,苍老的脸庞上两行热泪滚滚而下,愣了许久后说了一句“小平.....真的走了啊...”

这句话饱含对邓小平的关心和不舍,让闻者无不热泪盈眶。

从那之后,夏伯根精神状态越来越差,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始终陪伴在身边照顾他、安慰他。

2001年,夏伯根在孩子们的陪伴下停止了心跳,享年101岁。

结语

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,夏伯根遭遇了种种不幸,但他却始终保持善良、勤奋节俭、深明大义。

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,细心照顾着邓小平和夫人,以及孩子们,她是平凡的,更是伟大的,用一生诠释了一名普通女性的执着和坚守。

编辑:天色渐明

责编:Thalia股票配资盈利平台

夏伯根邓家卓琳龙田焕邓小平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